由曉劇場投入《潮來之音》原創劇本,並委由資策會擔任數位轉譯顧問、技術研發夥伴,導入AI語音辨識即時視覺影像生成技術,共製《潮來之音》語音互動版。(圖片來源:數轉院)

舞台上,表演者唸「口白」不再只是「發音」及「語意」,而能與劇場場景設計連動,情緒高昂、語調高亢,水波場景波濤洶湧,天色轉陰;表演者語調平穩,則呈現平穩的潮水,天色明亮,觀眾隨著表演者的音調起伏,感受到劇場跨感官的敘事能量,帶來前所未有的觀演體驗。

《潮來知音》語音互動版 首登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

以上敘述的場景為今(2023)年6月在捷克舉辦的「第15屆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(Prague Quadrennial of Performance Design and Space,簡稱PQ」,在「臺灣國家館」中,由台灣技術劇場協會邀請曉劇場擔任策展單位,將曉劇場原創劇作《潮來之音》,加上資策會數位轉型研究院文化科技團隊共製展演實例《潮來之音》語音互動版,導入AI語音辨識即時視覺影像生成技術,透過聲音擷取,成為影像、燈光變化的元素,此一運用演員聲線即時渲染生成大頻寬視覺影像,展現科藝兩者高度融合的演示成果。

呼應PQ2023主軸「RARE」,即具備獨特與稀有性的原始本質,緊扣現今生存環境、疫情過後的未來世界和劇院樣態,策展團隊將本屆臺灣國家館定調為「稀有之船—台灣The Rare Ship, Taiwan」,將島嶼獨特的型態比喻為一艘承載著多樣人文、山林潮水、未來科技的稀缺之船,涵蓋「人之船、多元之船、科技之船」三條策展支線,其中「科技之船」由曉劇場投入《潮來之音》等原創劇本,並委由資策會擔任數位轉譯顧問、技術研發夥伴,導入AI語音辨識即時視覺影像生成技術,共製《潮來之音》語音互動版。

跨界創意激盪 科技加值展演藝術

策展之初,展演團隊對科技加值於現有劇作較難有實際想像,資策會顧問團隊以數位轉譯顧問服務,輔助展演團隊剖析劇作文本與過往展演樣態,掌握「多台詞」等特點,深入探索各項數位加值可能。「如何透過某種科技加值,讓唸台詞不只是唸台詞,如何讓全球觀眾在觀賞展演時,能感受到劇作即演員要傳達的訊息」,成為關鍵提問,也讓展演團隊與科技團隊有了共同努力的目標。

為此,資策會數位轉譯顧問團隊提出「人體五感接收疊加」科技加值方案,導入「AI語音辨識」技術,當演員讀出一段台詞,系統即刻解析語音中的音量、音頻、語速等聲紋數值,並將數值傳送至影像控制系統,即時驅動虛擬場景物件元素產生相應的動態變化,再經由12K大頻寬顯示呈現在觀眾眼前。

以這次《潮來之音》表演為例,當表演者情緒激動高亢大聲的唸白,AI語音辨識系統會接收到大音量、高音頻等聲紋數據,並即時將數值轉譯為圖像驅動訊號,觀眾會在大螢幕上看到場景轉變為陰沉的天色與洶湧的浪潮;而當表演者情緒平緩的小聲唸口白,AI語音辨識系統接收到較小的音量數值、較低的音頻數據,驅動影像呈現出明亮的天色與平穩的潮水。

展演團體提問,數位轉譯投入AI處方箋

《潮來之音》語音互動版文化科技劇作,啟發自展演團隊提出的關鍵議題,經數位轉譯團隊開立AI處方箋,由科技技術團隊開發AI語音辨識即時生成視覺影像技術,讓一句台詞所傳達的訊息,不再只是由聽覺接收,而是疊加了視覺體驗,具體呈現如情緒等細緻資訊。也由於聲音視覺化科技導入,每一場演出皆會因應演員當下的聲音變化,構組有別以往的畫面呈現,使演出的「獨一無二」特性更為顯著,為喜愛劇作的民眾添一筆「再進劇場」的誘因。

導入AI語音辨識即時視覺影像生成技術,透過聲音擷取,成為影像、燈光變化的元素,此一運用演員聲線即時渲染生成大頻寬視覺影像,展現科藝兩者高度融合的演示成果。(圖片來源:數轉院)

本文作者:數轉院文化科技中心梁善淳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