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平衡力」三字給人十分抽象的感覺,過去想知道一個人平衡感好壞,大多仰賴物理治療師的經驗法則,但難免產生許多誤判,加上若無參考數據,難以延伸其他應用。資策會攜手各大產學單位,開發出一套「可視化平衡能力檢測」系統,透過數據與圖表,把抽象的平衡力可視化,讓一般民眾也能瞭解自身平衡能力。
資策會攜手產學機構 將抽象的平衡力可視化
在經濟部技術處科技專案的支持下,資策會數位服務創新研究所(服創所),攜手輔仁大學體育系-陳譽仁助理教授,共同研發出「可視化平衡能力檢測」系統,希望能提供更精確的測量方式,解決運動員訓練與復健的問題。不過在計劃初期,資策會其實想利用鞋墊偵測平衡力,事先在鞋墊內安裝微型感測器,穿上後就能偵測重心、步態、腳踝角度…等數據,進而判斷人的移動性與平衡狀態,但考量到民眾換鞋意願低導致推動不易,在因緣際會下與建菱科技合作,在既有的產品Smart Board平衡板裝上感測器,就能輕鬆偵測人的重心變化。

「可視化平衡能力檢測」實際體驗起來如何?當你站上平衡板,嘗試往不同方向傾斜,系統便能偵測重心偏移了多少,然後把收集到的資料,以淺顯易懂的傾斜平衡穩定能力分布圖、以及四方向平衡能力雷達圖呈現,實現平衡能力可視化的目標;收集到的數據如何應用?如果是腳曾開過刀的運動員,當站在平衡板上,維持相同角度一段時間,站立姿勢肯定與過去不同,物理治療師可參考平衡力散布圖,對比受傷前後差異,給予復健過程最佳建議;另外,也能針對特定運動訓練,例如某些碰撞較激烈的運動,訓練運動員能否在瞬間把重心扶正。簡單來說,透過「可視化平衡能力檢測」系統提供指標性資訊,解決運動選手任何與平衡相關的訓練問題。

盼檢測器材儘速普及 讓平衡力不再受忽視
除了運動領域,「可視化平衡能力檢測」系統也能應用在一般人,美國運動醫學會(ACSM)建議,一名健康的成年人,每週至少要有2天的肌力訓練與伸展運動;至於65歲以上的老年人,還要加入靜態與動態的平衡運動,透過「可視化平衡能力檢測」系統,可提醒站姿、坐姿與步態正確的重要性,尤其台灣正邁入高齡化社會,普遍老年人髖關節冠狀面控制差、且活動角度不足,關節活動度與平衡問題長期被忽略,一旦平衡能力下降,將帶來失衡跌倒的風險,最終造成髖關節、腰椎骨折…等嚴重傷害。如果能事先透過「可視化平衡能力檢測」系統對平衡能力進行估測,就能針對不足之處進行補強。

去年底資策會與建菱科技、輔仁大學體育系與松山區精忠里辦公處,共同舉辦「平衡力講座與檢測活動」,當天搭載「可視化平衡能力檢測」系統的Smart Board首度亮相,讓現場近50位民眾進行體驗,大家對自己的平衡能力檢測結果都很關心,期盼透過這樣的體驗方式,推廣如何增強平衡力與優化核心肌群,打敗久坐痠痛症與預防跌倒。

如果「可視化平衡能力檢測」系統可行性高,資策會表示未來將積極與體育界或各運動聯盟合作,希望透過這套系統,簡化專業運動員訓練平衡度的方式,也期望之後具完整檢測與訓練流程的器材能盡快普及,加強大家的平衡力,讓平衡力不再受到忽視。
在〈不再仰賴經驗法則!資策會攜手產學研發平衡訓練器材〉中有 5 則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