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近來由於國際投資情勢丕變,不少虛擬貨幣投資者紛紛出脫手中的數位資產,年初爆紅的NFT市場亦逐漸進入熊市,Web3世界的發展看似遇到低潮期,實際上技術發展上仍正不斷進化中。
在以區塊鏈為基礎的Web3(或稱Web3.0)的概念裡,代幣經濟模型(Tokenomics)是最重要的核心元素,除了將是顛覆傳統金融生態、解構傳統金融體系問題的關鍵外,也成為未來Web3重要的交易媒介。
在2022年5月由乙太坊共同創辦人Vitalik Buterin、律師Puja Ohlhaver及經濟學家E. Glen Weyl提出了「靈魂綁定代幣」(Soulbound Token,SBT)的概念,企圖建構Web3世界個人數位身分,可能會為Web3應用發展燃起火苗。
SBT最重要的功能是「存證」,可以多用途使用
SBT這種Token本身具有唯一、不可轉讓且公開可見的特性,其代表的是自然人/法人在數位世界的社會身分中間的一部分,最主要的用途就是「存證」。任何自然人/法人都可以用電子錢包發行SBT,例如:一個人的數位醫療紀錄可以是SBT、電子錢包可以是SBT、數位學歷證明也可以是SBT。

舉實例來說,自然人乙到醫院甲看病,醫院甲可以用電子錢包A發行數位醫療SBT到自然人乙的電子錢包A的靈魂地址(Soul Address),證明自然人乙在醫院甲就診的紀錄,這個醫療相關的SBT就相當於自然人乙在數位世界中的醫療證明,發行完後即不可轉讓,自然人乙可以用這個SBT向保險公司丙申請醫療給付,保險公司丙可以透過自然人乙向丙出示且授權閱覽這份SBT,作為「醫院甲發行給自然人乙SBT醫療證明」的紀錄。
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出,這項提案是為了要將使用者的社會身分代幣化,醫院甲發給自然人乙的SBT就像貼標一樣,賦予自然人乙某種證明,讓乙可以用此證明再衍生其它的社會活動。SBT最終的目標是實現目前Web3世界還沒辦法提供的金融服務,這也是目前Web3最迫切要解決問題之一。SBT就如同數位履歷,一方面證實個人身分,同時亦保護個人隱私,建立數位信任。
SBT可協助NFT防偽 連結虛實身分驗證
以目前Web3世界最常見的NFT交易而言,最大的問題在於大部分市場消費者本身不具備辨別真偽的能力,雖然藝術家所創作的數位藝術NFT在鏈上不可竄改、有數量限制,但並無法阻擋偽造者鑄造虛假的NFT向消費者進行詐騙。有了SBT的概念之後,藝術家可以發行SBT到他所創作的數位藝術品上,因為藝術家的SBT獨一無二且不可轉移,等於是幫這些真實的NFT再上一道保險,作為與虛假NFT之間的區別,更可證明數位創作之價值。
目前SBT仍處於白皮書階段,預估在2022年底才會出現早期的SBT應用。但隨著最大虛擬貨幣交易所幣安公布首個SBT類型的Binance Account Bound(BAB)代幣,應該陸續就會看到實際應用。一旦SBT推動至實際應用,真實世界與數位世界間連結的身分驗證就會變得更加關鍵。
【數位小辭典】靈魂綁定代幣(SBT)
靈魂綁定代幣(Soulbound Token,SBT)是數位身分代幣,代表構成個人或實體的特徵、特色和成就。SBT 由代表區塊鏈帳戶或錢包的「Soul」發行,不能轉讓。一旦SBT推動至實際應用,真實世界與數位世界間連結的身分驗證就會變得更加關鍵。
(本文作者為數位轉型研究院金融科技中心資深研究經理楊秉哲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