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人來人往的捷運車站,可能在上下樓梯或人潮推擠時不小心發生跌倒意外,為了能第一時間處理減輕意外帶來的傷害,高雄捷運、資策會、瀚銘科技、台智運輸 4 方合作,共創安全高捷場域。
電扶梯跌倒事件頻傳 盼透過科技解決痛點
高雄捷運運量每年都寫下好成績,但人潮眾多的同時可能伴隨著電扶梯跌倒的危險事件,過去只能依靠現場工作人員巡視、或由其他旅客通報,但傳統人力再怎麼密集巡視總會有時間差,若遇到傷勢嚴重情況,往往會錯失黃金救援時間,尤其是某些樓梯、電扶梯等無工作人員的死角,一旦沒人迅速提供協助,將可能衍生為無法挽救的悲劇。
為了提升黃金搶救時間,高雄捷運積極尋求最適合的安全方案,去年主動找上資策會數位服務創新研究所(服創所)尋求協助,服創所第一時間獲知後,便立刻搜集相關資料探討對策。
由統計數據顯示,在一般公共場域中,平均每天都傳出搭乘電扶梯跌倒的意外事件,因此服創所決定投入並著手規劃與廠商尋訪,除了希望能共同解決此問題,也一併思考後續推廣與擴散的議題,因此特別邀請瀚銘科技與台智運輸兩家公司,希望設置一套能快速鑑別跌倒事件的智慧辨識系統,在發生意外的當下,能即時通報捷運人員立刻處理,同時還能自動判斷異常或危險行為。

資策會居中促成多方合作 邀在地廠商帶動數位轉型
但不免讓人好奇,服創所為何挑選瀚銘科技與台智運輸?考量到高雄捷運作為指標性的運輸場域,服創所希望藉此機會,透過數位科技協助高雄捷運場域轉型,同時為高雄產業數位轉型注入新的能量,因此一開始便將目標鎖定在地廠商,在經過多家廠商評估後,看中瀚銘科技具備製造研發能力,過去榮獲多項台灣精品獎肯定,且積極投入數位轉型,更重要是擁有能整合資策會開發辨識模組的技術;至於台智運輸,則是高雄捷運旗下投資的子公司,過去承覽多項技術服務案,為高雄捷運對外技術服務輸出的窗口,也是把新興技術導入捷運系統最適合的角色。
在這次的合作中,總共集結了 4 方重要角色:資策會提供跌倒演算法、辨識偵測與危險區域偵測技術,瀚銘科技進行場域新型攝影機架設與組裝,台智運輸規劃整場方案與輸出銷售,以及高雄捷運提出需求與場域支援,多方位的分工與任務達成,彼此之間搭配天衣無縫,用遊戲比喻就好像組隊打怪,才能造就「跌倒即時偵測系統」成為完美的解決方案。

多人辨識搭配異常偵測 即時通報把握黃金救援
在「跌倒即時偵測系統」中,瀚銘科技提供攝影機、結合服創所新創場域實證中心團隊研發的軟體,開發出可遮蔽影像的即時多人辨識技術,不過其中關鍵在於,導入異常行為偵測技術,採用一般監控鏡頭做為影像輸入來源,不過經 AI 技術演算後,能將畫面中的人物,轉換為類似火柴人的骨架樣式,再透過特殊技術進行骨架姿勢辨識,以判斷畫面中是否有人跌倒或出現異常動作;而之所以採用人體骨架偵測,一方面可去除個資保護民眾隱私,再者因為去除其他環境因素,使得跌倒偵測處理的資料變得又小又快,即使同時偵測大範圍裡多個人物,也能做到幾乎零誤差的即時處理。
當然,「跌倒即時偵測系統」在研發過程遇到許多挑戰,瀚銘科技舉例,當初像是攝影機架設角度、拍攝的距離遠度、資訊傳遞能否即時、安全區域的判斷、多場域多人物偵測…等所有細節皆經過仔細考量;至於「跌倒即時偵測系統」的核心概念,就是使用 AI 模型系統,因此開發時必須有大量資料讓 AI 訓練。而「跌倒即時偵測系統」剛上線時,也難免出現誤報的情形,例如在大約 40 公尺較遠位置、或當人物在影像邊界,容易發生判讀錯誤情形,必須在最短時間內,把這些後續資料反饋給資策會進行修正。
「跌倒即時偵測系統」第一版本上線時,台智運輸還特別準備兩個假人進行測試,有趣的是,或許服創所研發技術對人體辨識太過精準,導致系統無法成功辨識,最後只好請真人上去測試,當然都有做好萬全的防護措施;不過後來服創所收集大量的實際影片,加上參考網路各種公開影片,透過影像生成各種跌倒的圖片資料讓 AI 訓練,搭配更優化的演算法,不需要派真人實際模擬跌倒,即可進行資料蒐集與偵測。
縮減 35% 處理時間 未來可依場域需求延伸不同應用
「跌倒即時偵測系統」最大優勢為能 24 小時透過電腦巡視,可偵測 40 公尺以內的人物、一次可進行 20 人以上辨識,且辨識度高達 95% ,一旦發生意外,能立刻透過 LINE 或 E-mail 發送提醒通知,給場域維安或站務人員,主動得知異常事件的資訊,在第一時間內到現場處理,不僅能即時維護乘客安全,也能降低他們不安的情緒,進而提高整體滿意度,預計能縮短事後處理調查 35% 時間。
「跌倒即時偵測系統」選在跌倒發生最多的南岡山站( R24 )電扶梯測試,截至目前為止,已主動偵測到 7 起不同程度的跌倒事件,所幸沒造成重大受傷,只要能主動掌握站內任何異常訊息,就能做到提早改善與防護,避免危險事件發生。

「跌倒即時偵測系統」還能做哪些應用,現階段會以北捷、桃捷、淡海輕軌…等車站的安全巡檢為首要推廣目標,由於人體行為辨識技術可自定義姿勢,依場域需求延伸出不同應用服務,因此未來能廣泛應用在各種公共空間,例如應用在工廠端,可即時偵測危險的區域或無人的範圍,以維護工廠人員安全;或是應用在復健或運動產業,透過 AI 辨識協助評估復健或運動成效,亦可與體感產業連結,藉由動作辨識創造新興的互動機制。在服創所居中提供協助下,透過多方合作促成「跌倒即時偵測系統」,幫助高雄捷運得以透過新創解決問題,未來資策會也將持續協助其他營運販售方案,開拓更多軌道數位轉型市場。